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立足北京,始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现代机械设计与先进机器人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及碳中和理论与技术等多个有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
“十四五”期间,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3项;国家社会力量奖29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6项;获批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牵头立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任务24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93项;总到校经费4.41亿元;获得授权专利851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收录)1881余篇。
“十四五”期间,服务国家“制造强国”和“双碳”战略需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陈树君团队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密封舱体结构空间曲线穿孔焊接成套装备,直接应用于空间站节点舱、货运舱、实验舱以及天舟货运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密封舱体结构的研制,保证了我国当前和未来密集空间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中国焊接协会评价,为我国等离子弧焊接工艺装备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意义重大。石照耀教授团队以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IM)和粉末冶金压制成形(PM)技术为突破口,创建了小模数齿轮模具设计制造体系,攻克了小模数齿轮的精度、性能、工艺稳定性等难题,突破了小模数齿轮精密测试技术,实现了小模数MIM和PM齿轮高质高效大规模制造,产品应用于通信、机器人等八大领域,为华为、BOSCH等标杆企业大量采用,实现了小模数齿轮“中国制造”的高端化,促进了我国微小传动零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高国华团队围绕机器人机构学、智能感知与控制、机器视觉等技术,在特种机器人装备、现代设施农业作业机器人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30余项,获得授权150余项发明专利。形成了典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入选“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这是设施农业领域的第一次入选,代表了此项技术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成果实现了工程实际应用及产业推广。吴玉庭团队研究成果应用于华能海门电厂“基于熔盐储热调频调峰安全供热综合提升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是全国首例熔盐储热耦合百万机组、四机联调汽水电控调频调峰示范项目,对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保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夏国栋团队面向高新技术领域先进芯片、器件与设备高热流密度热管理需求,提出了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热沉的概念,发展了一系列设计新颖、结构紧凑、性能优越的复杂结构微通道散热器,开发了多尺度复合强化传热表面和新型液体工质,实现了超过1000 W/cm2的散热能力,同时满足散热表面温度均匀性要求,为高热流密度微电子器件散热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学院拥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共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